变漂亮、抗衰老、放松减压、提高自信……无论抱着何种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美容”买单。然而一些无良商家不想着改善设备、提高技术来吸引顾客,反而在忽悠的路上越走越远,除了常见的预付费陷阱,海淀法院在近期审理的案件中发现28圈娱乐,一些商家还把“美容”和“迷信”挂钩,甚至构成犯罪。法官提醒大家,不要盲目为美容消费。
案例一
美容整形能改命?美容店成了诈骗窝
“张姐,您这个皮肤越来越好了……”
“再做几次淡化,这些细纹就几乎看不出来了……”
张女士经常去一家美容院做护理,由于老板娜娜嘴甜,二人关系非常融洽。由于护理时间较长,娜娜时常闲聊一些八卦或推荐一些美容用品,有意无意地,娜娜说自己认识一个叫“嫦娥”的大师,特别神奇,光看名字、看面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少明星都是她的客户。
“是吗,那确实挺神的,有机会引荐引荐……”张女士只是随意搭茬儿,没想到几天后,娜娜来电:“张姐,上次和您说的那个‘嫦娥’大师来我店里了,您要不要见见,机会特别难得!”
正巧张女士没什么事,就怀着猎奇的心理去了美容院。
到了美容院后,娜娜把张女士领到一间房间见到了“嫦娥”。“嫦娥”盯着张女士看了一会儿,说从面相上看,张女士几年后可能有车祸之灾,而且跟爱人会有感情危机导致离婚。
看到张女士半信半疑,娜娜在一旁帮腔儿:“张姐,您可别不信,大师预言可准了,我有顾客以前不信大师的话,后来出事了。”
见张女士还是不信,“嫦娥”大师又说了一些张女士过往的经历,几乎“全中”,这下,张女士渐渐不再怀疑。
“嫦娥”大师说,要想改变命运,就要适当调整面相,一定要改鼻子和下巴。
一听要微整形,张女士又动摇了。“张姐,我认识一个整形的‘杨教授’,水平特高,您有需要的话,我帮您联系来做相关项目。”
在一通劝诱下,张女士决定整形,并最终花费11万元,由“杨教授”通过脸部注射等做了整形。
然而不久之后,张女士接到警方来电通知,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娜娜、“嫦娥”和“杨教授”是一伙骗子,由娜娜和顾客接触,寻找目标,并通过聊天了解顾客基本情况,然后“嫦娥”利用娜娜告知的信息,欺骗顾客,要求顾客通过整形改命、去除厄运,最后由“杨教授”收取高额整形费用骗钱。这伙人通过类似手段诱骗了包括张女士在内的多名受害人。
检察机关以诈骗罪为由,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认为,三名被告人骗取他人钱财,且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最终,三人均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案例二
七旬老人能回春?诱导消费无底线
年过七旬的李先生不服老,特别想变得年轻一些,他尤其为自己的眼袋苦恼,认为大眼袋让自己看起来特别苍老。
一天,李先生在报纸上看到某美容院发布的广告,称可三维提升眼袋,安全有效,价格为880元,无效退款。一心想祛除眼袋的李先生来到美容院咨询并开始接受面部注射治疗。然而治疗后,李先生的眼袋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因注射产生了皮下结节。美容院称这是治疗的正常现象,结节可以修复,于是李先生又交了30000元修复费用。
之后,美容院店长与美容师多次劝说,称可以为李先生以“优惠”价格升级效果更好的套餐,甚至可以达到“回春”的效果。李先生分多次在店内共计消费360420元。
然而,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眼袋问题并没有解决,更别提“回春”了。李先生认为,美容院的治疗效果与其宣传不符,且提供的注射服务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但美容院不具备医疗美容的资质。因协商退款无果,李先生以合同纠纷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解除自己与美容院的合同关系,要求美容院退还已交费用。
庭审中,美容院称,其与李先生签署的顾客协议约定了解除合同事宜,李先生主张解除合同,应按照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处理。现李先生没有证据证明合同可以解除,因此不同意李先生行使合同解除权,也不同意退还费用,请求法院驳回李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认为,美容院在《顾客协议》中明确载明其提供的美容美体项目系非医疗行为,其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范围为非医疗美容,其对李先生承诺的也是通过非医疗美容方式对面部皮肤进行改善提升。综合全案证据,可以确认美容院在履行美容服务合同过程中采用了注射的医疗美容方式,导致李先生面部产生不良反应,无法实现面部皮肤改善提升的合同目的。美容院通过其资质外的美容方式对李先生实施眼角提升等美容项目,致使李先生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李先生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具有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最终,法院判决美容院退还李先生服务费30余万元。
法官提醒
面对各类美容广告要保持警惕
生活中,部分美容机构通过广告以超低价格、夸张效果招揽顾客,一些无良商家甚至在明知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和能力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注射无合法来源的产品。
法官提醒,在选择美容服务时,务必查看商家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同时确认医生或技师是否具有专业资质。面对各类美容广告要保持警惕,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奇迹效果”。而且,美容服务虽能提升个人形象,但绝对不是改变命运的途径,面对商家过度夸大美容效果甚至承诺能够影响命运的言论,消费者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切勿被虚假宣传蒙蔽。
如果遭遇诱导性消费,保留好广告截图、消费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及时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商家有涉嫌犯罪行为,消费者要及时报警,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记者:高健